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这里,谨向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医疗等岗位上的女同胞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校工会联合交大新闻网开设了“巾帼奋斗者”专栏,将继续展示学校女教职工爱岗敬业、奋斗拼搏的风采,展现奋斗中的知识女性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本期走进:奋斗书就无悔篇章。
人文学院李慧教授:路在脚下,任重道远
李慧,1960年1月出生,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人文学院教学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育质量专家督导组成员,兼“陕西省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终南汉典研究院研究员。
在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传统文化等领域多有建树。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等项目10余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多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勤勉工作。在治学方面,始终刻苦严谨,勤奋钻研;在教书育人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多年如一日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年均不低于3门,得到师生好评;作为校教育质量专家督导组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督导活动,为学校的本科教育建言献策。每年给国内外来访学生做大型学术讲座,旨在扩大西交大的学术影响。曾获“王宽诚育才奖”。
作为系主任,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夙夜在公,团结同仁,积极引进人才,吸收新鲜血液,凝聚全系力量迎难攻坚,发奋图强。2017年中文系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点1项,博士后重点基金1项,基金申报创中文系历史最高,也是人文学院最多的一个系。中文系的各项工作已迎来新的局面。
外国语学院张文丽教授:立足岗位,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
张文丽,女,1971年5月生。现为外国语学院教授、日语系主任。主要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近五年来,获得一系列教学竞赛奖:2013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2016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陕西省特等奖、全国三等奖;2017年获得“陕西省第二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所编写的教材《新大学日语标准教程2》(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获得“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在教学上力求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担任日语系“日语写作”和“篇章分析与高级阅读”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新途径,引入新的评价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手段,2016年获批陕西省高等教育慕课中心项目资助建设《大学日语》慕课,2017年完成项目建设,2018年3月即将在中国大学MOOC开课。这是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第一门日语课程。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17年获得“中华日语演讲比赛”西北赛区一等奖,全国决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第十届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一等奖等多项。
担任日语系本科生的班主任和学业导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成长、进步,深受学生爱戴。
一附院刘昌教授: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血液
刘昌,1967年12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肝胆外科专家,现任西安交大一附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她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获得者。
生为女性,限制性不代表不可能。“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足够的体力、应急反应能力、决策力、协调能力缺一不可,仅体力一项,很多女性可能并不符合,但这不代表女性干不好外科工作。”刘昌表示,陕西各大医院外科女医生相比以前却越来越多,足以说明,只要善于挖掘自己的优势,通过自身的努力,女性完全可以在很多岗位上有出色贡献。
身为医者,医学人文精神应融入血液。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鲜明的专业特点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与其它领域或门类的科学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医学的对象是人,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最深切的终极关怀,这就决定了决定了医者工作在技术性之外,还要同时具备人文性、情感性、社会性。所以,医学教育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医疗技术的培养,更要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刘昌表示,她将时刻谨记自己职业特性,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血液,不忘初心,找准定位,勇担责任,精益求精,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这个伟大职业。
电气学院张锦英副教授:坚定自己的步伐,每一步前进都是快乐的
张锦英,女,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青年拔尖人才B类。主要从事新型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获得仲英青年学者称号。
张锦英于2013年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牛春明团队。其人温和质朴、认真勤谨、作风正派,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大的热情,对科研十分热爱,每周一至周六,从早八点到晚九点都在实验室兢兢业业的工作。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思维敏捷度,她坚持每周日进行两个小时的球类运动。即使是在生病期间和孕期,也从没有中断过这样的工作方式和运动习惯。加入学校至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青年基础研究创新基金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项。已在Nature Communcation ,Nano Lett.,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Phys. Rew. Lett.等著名杂志发表了2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所指导的学生有二人获得绝缘陈季丹奖学金一等奖,一人获二等奖;多名学生获得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