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第2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重温读书的意义,感受时代读书的呼唤。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息息相关;而一所大学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大学师生的阅读水平。在交大的历史天空中,可谓是众星璀璨,荟萃了一大批声望卓隆的大师名家。这些大师名家可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贡献,或治国安邦、或开宗立派、或驰骋疆场、或开工造物,但是无一例外都扎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大师们的智慧人生都离不开书籍的滋养,与书结伴、以书为友,铸就了他们卓绝的一生。读书,是我们追寻大师、致敬大师的最好方式。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大体是和“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是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而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反思的对象。也就是说,精神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属性。人总是要过精神生活的,一个人如果说没有精神生活,仅仅是肉体生活和物质生活,那他还不是真正作为一个人在生活,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讲“离开城邦,非神即兽”。这里的“城邦”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更是指人类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因此,你必须加入到这个传统里面去,从这个传统里面汲取资源,汲取养料,才能真正过精神生活。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特别是那些大师的嘉言隽语会落在我们的心灵中抽出新芽。为了读书,我们的历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佳话与美谈: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是一个从未断绝的传统。我们的老学长钱学森也是这样一个嗜书如命的人,98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停地阅读。据他自己回忆说,在交大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馆里,“对图书,特别是科技书,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数十年如一日,钱学森不断地读书、学习、思考,他一生博览群书,参阅过书籍35000多册,期刊400多种,藏书40000多册,让人叹为观止。书籍,成为钱学森一生挚友,也成为了铸就其辉煌人生的基石。
对于今天的交大人,无论是老师或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学科背景、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如果不能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本质上都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读书人,应该成为全体交大人的共识。
今天的交大人为什么要读书?钱学森说:“我一直在学习,因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确如钱老所言,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经济体制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科学技术深刻变革,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多读书,提高认识水平和干事能力。
在今天学校的建设发展中,还存在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机制不活等现象,在挑战与竞争中暴露出种种问题和发展困境,表面上看,可以归结为一些客观原因,实则是文化积累还不够、思想解放还不够,知识老化、思想僵化窒息了学校发展的内在活力。因此,全体交大人要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永葆学校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2020年将是交大创新港全面投入运行的关键之年。这里将汇聚大批来自于全球的顶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将构建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平台,将成为引领世界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将是探索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大学新型态的试验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这就要求今天的交大人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首先,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要将学校发展始终对标“三个面向”“四个服务”,将认识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碎片化认识整合为系统性认识,不断提高思维水平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
其次,读书与行动结合起来。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需要不断吸纳知识,但光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要研究和解决交大发展的问题、中国发展的问题、乃至世界发展的问题,就要对时代脉搏有把握,才能在解决问题时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真正兑现“扎根西部、服务全国,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
最后,读书与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有伟大抱负的学校。伟大就意味着无可替代、就意味着崇高卓越、就意味着超越时空。这样一所伟大的大学,就需要有一群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的人去现实、去支撑、去延续。对于一所大学、大学人而言,读书就是现实这一伟大抱负的应有之义和前提条件。
丰富头脑追大师,更要让我们自己成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