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协会
永远的乡愁 “思源”讲书堂成功举办余光中先生作品赏析会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萦绕在钱学森图书馆星空报告厅的《乡愁》余韵,勾起了大家内心温情的回忆。12月20日晚,“思源”讲书堂特别策划:永远的乡愁——余光中先生作品赏析会在钱学森图书馆星空报告厅成功举办。西安交通大学教职工朗诵演讲协会秘书长赵力老师、西安交通大学教职工读书协会秘书长李重老师主持本次赏析会。

本期讲书堂共分为三个篇章,在第一个篇章里,人文学院张蓉教授讲述了她与余光中先生之间的故事——《“乡愁”之外的余光中》:与余先生的相识、交谈中体现出的余先生对祖国大陆的深切怀念……讲到动情处,张老师还朗诵了余先生的《算命瞎子》《听听那冷雨》,最后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余先生作品的文学特点。

余光中先生朗诵的《雨声说些什么》拉开了本次活动的第二篇章,8位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乡愁四韵》《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六首经典诗歌。随后,人文学院中文系王学强老师为大家带来《余光中诗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分享。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余光中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首先是精神层面,他认为余诗的关注点是人的生存状况、在于人的痛苦并且去解决这种痛苦;在艺术层面,他认为余诗风格简明,是人能读懂的诗;从技巧层面上来说,余诗大多以古人的诗来描绘世界。王老师提出,诗歌的作用首先是能够软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生活与世界,其次,通过诗歌能够深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次活动的第三篇章是“心灵的祈祷”,徐卓老师用四川方言为大家深情地朗诵了《祈祷》,获得满场的掌声,《风铃》、《听听那冷雨》、《问烛》以及最脍炙人口的《乡愁》,老师们的朗诵将本次分享会推入了高潮。随后,人文学院李明老师分享了《余光中诗中的音乐性》,他认为余光中的诗具有独特的音乐性,是最适合朗诵的,主要体现在押韵、排比、反复等写作手法上。随后,教师们又为大家带来了《当我死时》、《天问》、《永远,我等》、《民歌》这四首诗歌。

伴随着歌曲《乡愁四韵》,本次分享会进入了尾声,李重老师总结说,诗歌并不是必须的,但一定是必要的,诗歌为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状态,也表达了自己对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美好愿望。



上一条:“交小苗”亲子时光——小鬼当家跳蚤市场活动成功举行

下一条:中省新闻媒体足球队来校交流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工会    邮编710049